炒股杠杆是怎么加的 淮河记忆——走访治淮模范李秀英
华工2024年录取新生7045人,其中广东学生3497人,比例是49.6%,近50%的新生都是广东学生,这样子的比例还是挺高的。
自 2013 年 7 月去耶鲁大学,到 2020 年 3 月回国建立实验室期间,他只休过一次长假,期间回国一次还是因为工作面试。成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这种工作节奏并没有改变,甚至更为繁忙。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淮河水美鱼肥,滋养着全国九分之一的人口,润泽一方沃土,贡献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产量。
淮河之治,从“抗御洪水”到“管理洪水”,再到“人水和谐共生”。
如今,淮河成为一条美丽的河、幸福的河。
淮河之变,成为很多人的难忘记忆。
在漫长的治淮历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
他们讲述着淮河的变迁,也在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淮河的逐梦故事。
2024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75岁生日。
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的抗洪纪念馆里,曾参与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第一个大工程的治淮模范李秀英的事迹引来很多游客驻足。
为了找寻那段难忘的治淮记忆,我们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
在阜阳市交通局小区一处略显陈旧的房屋里,96岁的李秀英老人听到来了记者,从里屋拄着拐杖走了出来,老人的女儿冯美珍见状迎上去搀扶,老人倔强地挥舞着手说:“不用扶,我自己能走”。
说起淮河,老人告诉记者,最近去淮河边看了看,感觉变化太大了。
“不得了!不得了!我去了,我看到那,高兴得不得了。看了,我都掉泪,还是共产党好!他这个治淮,哪像我们那治淮,没有党哪有今天。”说到这里,老人的眼角闪烁着泪花。
老人身体虽然显得有些瘦弱,可气色很好,说话也出乎意料地思路清晰。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幅老照片,老人的女儿冯美珍说,很多照片是1951年母亲在治淮工地上留下的。
李秀英老人指着一幅当年在治淮工地上劳动时的黑白照片,眼里闪着光,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时候天不怕地不怕!”
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个男同志要跟我挑战,那么粗的杠子,一下午抬断四根。抬了以后,我的肩膀压得肿多高,他压得起不来。”
第二天,男工友累倒了,而李秀英忍着肩膀的剧痛依旧出现在工地上。于是,李秀英“女汉子”“铁憨憨”的名声在治淮工地上传开了。
李秀英出生于1928年,自幼生活在淮河岸边的颍上县新集镇。1950年,淮河暴雨成灾,两岸3400多万亩良田被洪水吞没,1300多万村民受灾。反馈灾情的紧急电报一封封传入中南海。
治理淮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0年10月14日,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市正式成立。
听说要治理淮河,遭受多年淮河水患之苦的李秀英主动报了名。李秀英说:“开始治淮的时候,民工都过去了。女同志就想,男同志能干女同志为什么不能干,我们女同志也去。我为什么要去呢?因为我17岁那一年,淮河发水的时候,我也是死里逃生呀。我尝到被淹的滋味了,我一定要去。就这样我组织妇女,我们就去了。”
李秀英不仅自己积极报名参加治淮工程,还动员了20 多名农家女成立了一个小分队。后来,这支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被分到润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闸。这个水闸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当时工地上缺乏机械运输工具,打坝子全靠担挑子,运输石料等全靠人工,生性好强的李秀英带领姐妹们在工地挖土抬泥、打桩推车,样样不输在男人后面。李秀英说:“我那时候能干,他们都喜欢我,就选我当队长。石头子有泥,给它淘净,里面漂的冰,从腿上穿过,割的都是口子。白天还没感到疼,到晚上睡觉的时候,盖上衣服,里面疼。他们就问,队长队长你的腿可疼,我就讲不疼不疼。我叫她搓,用手搓,就这样搓。搓着搓着,人一困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们说,队长你的点子真多。”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对如火如荼的治淮是极大的鼓励。
一次,李秀英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地上。得知李秀英生病后,有关领导立即赶到医院看望,并用命令的口吻让她在医院好好养病,并叮嘱工作人员照顾好她,病没好不允许她上工地。
李秀英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说:“那个大麻包那么粗,四个人抬,抬着抬着,我眼一发黑,腿一软,一下子趴那了,吐血了。后来领导知道了,叫我休息,找人看着我,不让我上工地,并派文工团教我唱歌,让我好了以后才去。你说,我咋能等到我好了以后才去呢,那不行,我就偷偷跑出去了。”
1951年7月,治淮第一期润河集分水闸工程胜利竣工。
因为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李秀英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并成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纪录片中的典型人物之一。她的肖像还上了1951年第9期的《人民画报》封面,成为家喻户晓的治淮模范。
1951年国庆前夕,李秀英作为治淮劳动模范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李秀英老人指着墙上的一幅毛泽东主席给他签字时的照片激动地说,毛泽东主席在她的本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李秀英拿着签字后的本子,激动地说不出话。“签字给我,我就抱在怀里,高兴地也不知道说啥了。”
老人的屋里陈设已经十分陈旧,一张老式桌子多处损坏。老人说:“我那桌子从福建到山西,又到新集子,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换。这不都很好嘛,换了不浪费了吗?”
老人的女儿冯美珍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一辈子艰苦朴素,还时常告诫我们要感谢党,要爱国,要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一代人,要向妈妈这老一辈学习,把他们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治淮精神,我们子孙要代代传承下去。”
冯美珍说,妈妈总爱唱起那首关于治淮的歌,当年母亲在病床上从文工团演员那里学来的这首《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唱就是70多年。
润河集老人淮河冯美珍李秀英发布于:安徽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上一篇:在线配资安全吗 蓝色老虎 下一篇: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有哪些 意华股份:10月18日获融资买入1.96亿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24.34%